欢迎访问煤炭史志网!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网站总访问量:
搜索
热门关键词:编写大纲终审 提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志论坛和知识 > 史志论坛 >

李毅-结缘史志十三载

发布时间:2019-08-05 17:36:29       浏览次数:0
“我与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征文
 
结缘史志十三载 
 
《汾西矿业集团志》副主编 李毅    2019.8.4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1965年高考时报的第一志愿是历史专业,可是最终被录取到中文系。毕业后到了煤矿,长期从事文秘和新闻宣传工作。三十多年前煤炭工业第一轮修志时,我曾经参与向《山西煤炭志》提供资料的工作,还被临时抽调到省煤管局搞过一段时间组织史编写,对企业和行业的历史有了初步印象,对史志编纂也略有了解。
 
再次结缘史志工作
 
        2006年我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适逢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开始。山西省启动《山西煤炭工业志》续修工作,要求各单位提供资料。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志书资料征集领导组,将征集办公室设在档案处。此前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汾西矿业没有专门设置史志工作机构,缺乏史志专业人员,而且由于史志工作在第一轮修志结束后长期中断,资料散失也比较严重。档案处过去曾被当做安置等待退休的老弱干部的部门,从来没有承担过这类工作,即将退休的老处长甚至拒绝接受这一任务。为了把资料征集任务落到实处,专门调来一位不到五十岁的处长。新调任的处长不熟悉档案业务,对资料征集更是不知从何抓起。后来他得知我在第一轮修志时曾参与过志书资料整理工作,就把当时正在参与工会续编《汾西矿业工运史》工作的我请来帮忙。就这样我再次结缘史志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三年。
        2007年汾西矿业领导根据我的建议成立《山西煤炭工业志》资料专家审查委员会,并以正式文件形式确定我担任专家审查委员会副主审。接着又召开专门会议,按照《山西煤炭工业志》编纂大纲要求布置资料征集任务,使这项工作很快开展起来。我负责对所有征集回来的资料逐篇审查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文字加工,有些不符合基本要求的提出意见退回修改补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资料稿并及时上报。在此期间,我多次参加山西省由李承义秘书长组织的培训、研讨活动,成为煤炭史志工作委员会山西学组成员。
        我在从事志书资料征集工作的过程中,曾随同有关人员赴西山、潞安等兄弟单位考察学习,深感我们与兄弟单位相比差距很大,有必要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通过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史志工作,因此多次向领导提出有关建议。2007年11月上报资料即将完成时,根据上级关于“资料上报后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散,还要随时准备完成补充资料任务”的要求,汾西矿业下发了由我起草的汾煤档发[2007]688号文件,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及设置在档案处的史志办公室,开展史志编纂工作。文件就史志办公室的职责范围与工作任务、对史志工作的要求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落实[2007]688号文件,我还建议史志办公室编纂《汾西矿业集团年鉴》和创办《汾西记忆》季刊,为以后编史修志做资料和人才两方面的准备。由于所需的经费迟迟得不到批复,这两项工作一直未能实施,史志办公室也没有进入正常运作。
 
汾西矿业启动志书编纂
 
        2009年2月汾西矿业又下发汾煤办发[2009]100号文件,另行成立《汾西矿业集团志》编纂委员会及其编纂部,由董事长任主编,一位刚退休的原党委副书记担任执行主编,组织了一批退休人员开始编志工作。这一决定实际上导致[2007]688号文件成为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这时我又被列入编志人员名单,成为编纂部的一名成员。我参与拟定《汾西矿业集团志》编纂大纲,并承担志书中第四篇《煤炭生产》和第五篇《安全》两部分内容的编纂任务。
        汾西矿业编志是在准备不足、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草率启动的。编纂部是在企业管理机构之外单独组建,成员以退休人员为主体。这些人多数在退休前都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对企业发展历史比较熟悉,也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有的人离开工作岗位多年,需要有一个适应和再学习的过程。且大多数人对史志编纂业务不熟悉,更缺乏实践经验,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编纂工作。部分编纂人员缺乏电脑操作能力,为此又配备了一名电脑操作人员。编纂工作启动后不久,汾西矿业开展煤炭资源购并、重组、整合工作,大多数业务部门工作量大增,普遍人手紧张,无暇顾及整理和提供编志所需资料。因此导致征集资料工作困难重重。编纂部采取多渠道收集资料的办法,组织人员到煤炭行业和地方史志办、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报刊社查阅搜寻。我曾在2009年专程到太原省图书馆和北京中国煤炭报社翻阅了数十年的《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报》,复印其中关于汾西矿务局的大量新闻报道作为资料。此外还通过采访离退休老干部,召开各类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弥补了各部门所提供资料的不足。
        编志由于多方面原因进展缓慢,原计划两年完成的编纂任务,拖延到2012年底,近四年时间完成了160万字初稿,等待领导审阅。由于主要领导多次更换,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评审出版更是遥遥无期,编纂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
 
参与《山西焦煤集团志》编纂工作
 
        2012年12月,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启动《山西焦煤集团志》编纂工作,向所属各子公司抽调编志人员。我有幸入选,开始参与又一部企业志书的编纂。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全国煤炭行业最早组建的以资产为纽带、实行紧密型母子公司体制的煤炭大集团,2001年由西山煤电、汾西矿业、霍州煤电三家山西省生产焦煤的骨干企业为主体组建。三家主体企业都是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型国有企业,分别有着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煤炭开发历史。根据编纂工作分工,我负责编纂大纲中的第一篇《组建》。其中需要介绍的首先是这三家主体企业各自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及组建山西焦煤时的企业整体状况,然后是组建大集团的实施过程。后来志稿在评审后经过篇目调整,与第二篇《机构》合并为志书的第一篇《建制》。
        《山西焦煤集团志》编纂工作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组织,采取了编志人员集中在西山煤电安全培训中心住宿办公,定期开会研讨的办法,随时掌握各人分纂进度和志稿质量,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员分工。整个编纂工作进展顺利,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完成初稿。分纂初稿完成后,大多数编志人员返回单位。我又留下参与了总纂统稿阶段的工作,对整部志稿进行通读、通校和审阅、修改,形成100万字的评审稿。编纂工作历时八个月,2013年9月1日召开专家评审会后,我结束工作返回汾西矿业。经过这一段紧张而高效的工作我体会到,像山西焦煤这样历史比较短的企业编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精心组织,速战速决。
 
《汾西矿业集团志》的完成出版
 
        《汾西矿业集团志》编纂工作在2015年初迎来转机。为庆祝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建企60周年,汾西矿业领导决定年内编纂完成并出版《汾西矿业集团志》,志书下限由2010年12月31日顺延至2014年12月31日。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调整了编纂委员会,确定分管领导,明确档案处为责任部门,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参与编纂工作,我与档案处处长正式担任志书副主编。接着再次召开资料征集会议,全面征集2011-2014年的资料,并补充其他年份缺失的资料。4月底,资料征集和整理入志工作基本完成。此后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全书进行总纂通校、补缺纠谬,形成130余万字的评审志稿。经与山西煤炭工业志编纂办公室联系,纳入了《山西煤炭工业志》系列志书。
        2015年7月10日召开《汾西矿业集团志》专家评审会议。会议由《山西煤炭工业志》总纂李承义主持。《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吴晓煜、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处长任小燕、副编审王仰东、潞安矿业集团史志办主任郭日平等专家到会评审。评审专家一致同意《汾西矿业集团志》(送审稿)通过终审。评审专家组认为:该志稿思想政治观点正确;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汾西矿区发现煤炭至 2014 年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运用资料 详略得当,时代性强,企业自身特色明显。体例规范、体裁完备,语言表述通畅,符合志书编纂的基本规范。但志稿尚有不足之处,建议在认真修改后出版。会后由我负责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全志进行了认真的增删、调整、修改、润色,并将总字数压缩到山西省史志办要求的120万字以内。
        煤炭工业出版社派出责任编辑曲光宇提前介入,列席专家评审会。志稿送交出版社以后,我们积极与出版社沟通配合,又进行了更细致的文字修改。出版社安排多名工作人员参与编辑、校对,保证了志书在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建企60周年前夕如期出版。
 
通过编纂《年鉴》实现史志工作常态化
 
        《汾西矿业集团志》出版后,临时组建的编纂部随即解散,所有资料全部移交档案处。2016年汾西矿业发出汾煤办发[2016]618号文件,成立与档案处合署办公的史志办公室。从此由史志办公室承担企业史志编纂工作任务,逐年编纂《汾西矿业集团年鉴》。这些正是我在2007年所提出的建议,终于成为现实。年鉴是连续出版的年度资料性工具书,也是全面记载企业发展历程的编年史。编辑史志资料、参与编史修志,都属于国家《档案法》所规定和要求的档案业务的内容。接受编纂《年鉴》的任务,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档案开发利用和编研工作,探索档案工作与史志编纂工作结合的途径,促进《档案法》的全面贯彻落实。
        档案处加了一块史志办的牌子,并未增加人员编制,只是把我和另一位老同志聘为特邀编审,负责指导编纂工作,审阅书稿。从下发征集资料通知、拟定年鉴篇目、把资料加工成初稿到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审读直至印刷出版,每一个环节都由我们俩指导把关。我们坚持指导而不包办的原则,通过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尽快变为史志编纂的内行。他们在参与《汾西矿业集团志》补充征集资料、修改完成编纂以及通过评审出版的过程中,也从实践中学习了相关知识,熟悉工作流程,积累工作经验。从2016年到2019年,史志办公室已经编纂完成总字数180万字的三本《汾西矿业集团年鉴》,第四本正在编纂中的《年鉴》也将于2019年底出版发行。
通过三年多编纂年鉴实践,档案管理人员顺利地跨入史志编纂的门槛。在不增加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克服了依靠设置临时机构编纂史志的弊端,实现了企业史志工作常态化。
 
体会与思考
 
        我与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结缘十三年,参与了两部已出版企业志书的编纂,审阅、修改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和书稿。付出了心血和辛劳,也收获了成果与成就感。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对企业史志编纂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专门的史志工作的部门,编志时临时指定一个部门负责,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班子承担编纂任务,任务完成后即解散。这是因为企业领导者普遍没有认识到史志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这种情况有所改观,比如我所在的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就成立了与档案处合署办公的史志办公室,开始编纂企业年鉴。档案部门不仅承担着保存和管理档案资料的任务,而且还有编研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职责。而史志编纂工作正好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文化与史志编纂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汾西矿业过去从领导到业务部门,普遍存在对档案文化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重视不够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史志编纂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认识上也得到提升。实践证明,档案部门兼管史志编纂业务,对于企业档案文化创新和发展史志文化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二、企业编史修志,离不开退休人员的参与,但也不能把退休人员当做主力军。汾西矿业编志拖延了六年多才完成,就是由于组织者高估了退休人员在编史修志方面的优势,而对其短处估计不足。一个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临时机构,其管理必然松散,行动必然拖沓。无论退休前担任过什么职务,一退休即人走茶凉,这是一般性规律。没有在职领导干部的具体督查管理,修志这样的“大工程”是很难正常进行的。退休人员参与史志工作。应该多发挥咨询、指导、把关等方面的作用,把重要任务让给在职的中青年,使他们得到实践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从构建史志工作长效机制,培养史志专业人才的角度来说,也应该这样做。
        三、我从十三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过去很多企业的修志都是在不大正常的形态下进行的。企业编史修志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在资料、人才准备充分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强化管理,快速高效,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参与人员注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次结构,在完成修志的同时以老带新培养人才。实现史志工作常态化就是为以后编史修志在资料、人才方面做准备,奠定基础。过去由于企业领导在认识上的差距,大多数企业修志都没有达到上述正常形态。经过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的实践,有相当多的企业领导已经从认识上有所提高。一个企业的史志工作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今煤炭行业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史志文化氛围,今后一定能在史志编纂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责任编辑:于海宏
 
 
 
 
排行榜

  • 网站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