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史志网!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网站总访问量:
搜索
热门关键词:编写大纲终审 提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志论坛和知识 > 史志论坛 >

周翰藻-我与煤矿修志

发布时间:2018-09-03 14:49:00       浏览次数:0
我与煤矿修志
周翰藻
        1967年底,1968年初,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文革初期中幸存的几部方志书,有清同治九年的《徐州府志》,光绪年间的《邳州志》《萧县志》。那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方面的典籍,主要是想了解家乡苏北一带的风物、人文、山川、物产、殖货等。没想到后来自己居然也有机会从事志书编纂工作。
        1968年8月,我被分配到淮北煤矿,按当时的说法是“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下井,干了一年多的采煤工,取过“煤样”,去工作面送过烧饼大馍,在食堂卖过稀粥。后来到矿革委会通讯报导组、矿宣传科、矿务局宣传部,由“员”而“秘”“而科”“而处“,在“奉因等此”“领导重视”“形势大好”等等的文字组合中,打发了宝贵的岁月年华。
        有人说“大得志者修志”,也有人说“人生难得修一志”。如果说修志是福分,我参加了两轮修志,那就太幸福了。如果说修志是吃苦,确实是苦,但苦中有乐,看一看厚厚的一本又一本浸润着心血的志稿,不由得会生出了几分成就感。
        1985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各地展开了第一轮修志,我当时在淮北矿务局党委宣传部供职。领导安排我当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志书主编,我从心里对这个“无权无利”的清苦寂寞的差事不太乐意。但在我们这一茬人的心目中,既然组织上已经决定了,理当服从,干吧。为了不至于尸位素餐,并力争干出个样子来,我把自己的读书志趣尽快地转向史志领域。我和我的伙伴们边学边干,用了三年时间编撰出版了上下两卷170万字的《淮北矿务局志》。承蒙赵朴初老先生题写了书名,并有幸当面聆听了朴老的鼓励和教诲,该书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分别荣获省评、部评一等奖。
        后来,组织上安排我担任淮北矿区文联主席,仍兼史志办公室主任,并且参与《中国煤炭志·安徽省卷》、《安徽煤炭志》《淮北市志》的编撰,分别担任副主编。
        2005年4月初,社会科学院史志研究院在京举办第二轮修志骨干培训班,我恭逢其盛,参加全过程,并被特聘为史志研究员。
        随着全国范围内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展开,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决定编纂《淮北矿业志》,由我担任主编。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9年8月峻稿,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审订通过,黄山书社出版发行,全书215万字。
30年来,有幸参加了两轮修志,主编、副主编出版了十余部志书,指导基层厂、矿编纂出版企业部门志32部,编写出版了专著《厂、矿企业志书编纂》,为修志单位讲课、讲座30余场次,参加省内外志稿评审十余次,在修志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走过弯路,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也生出许多的感悟。
        “领导重视”,虽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典型的“官话”,但用在修志上却是一句无可挑剔的大实话。
        自古以来志书就是“官修”,皇帝下诏修“一统志”,行省修“通志”,州、府、县负责修各级“地方志”,历代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修志,国务院及各省、市、县、各行业成立专门常设机构,在大中型骨干企业编纂部门志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偏颇,方志界有些人对企业志重视不够,有些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也认为可有可无。当然,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上述状况有了很大改进。
         众手成志,是新编方志的另一大特色。自80年代迄今,淮北矿区共编写出版企业部门志 部,近2000万字。这在全国各行业,重大企业集团都是罕见的。各单位选派责任心强,有较强文字功底的人司其事,把修志当做份内的事,当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深化认识的过程。志书是综合性的资料著述,它能够为各级负责同志施政、决策、管理提供权威性的依据。笔者见到许多单位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案头,书架上都放着志书,一位老矿长说:“一册在手,全局在胸。”
        修志是艰难困苦之事,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戒得住浮躁,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没有追求,没有操守,就很难完成。修志的人,要培养“宁静淡泊”的功夫,别太想去做官,发财之类的事。当然,市场经济热火朝天,熙熙攘攘,红男绿女,物欲横流。要想做到六根清净,完全不想,不可能。但不能太去想。修志之后,有底子,出山入市,再去做官、发财也不迟。其实,在区区看来,修志真是一件大好事。古有云“三立者,立言、立德、立功”。修志既是立言,也是立德、立功。修志又是做学问,做学问最宜人,尤宜于静其心、励其志、厚其学、养其器识,练其才干。千载奇遇无如良友好书。史书是我辈最高贵的朋友。阅读之际,含英咀华,其乐无穷;寂寞时如同把晤,孤愤时以作琴瑟。修志虽然劳苦,但秋后有硕果,修志虽然清贫,但有历史价值。在世俗眼中,修志的人一无权二无钱,门庭冷落车马稀,人微言轻办事难,与那些当红的部门比,好像矮人半截。不对,当年董一博董老说得好:“是修志的人不行,还是我们的事业不行?”淮北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刘长远先生,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献身方志事业,57岁英年早逝。他生前说过:“有的人看不起咱修志的,我说,让我干你那差事,我干得不比你差,让你干我的工作,你肯定不如我。”
        一句话,修史修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修志工作者应当自信、自尊、自强。
        千百年来,正直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着独立地、真实地记述国家大事的志趣和传统,所谓秉笔直书是也。“孔子做《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史家的风骨、视野和对历史本真的留存,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志,当世人写当代史。因此,需要有勇气、有史德。梁启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此时不作,将来更困难,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见,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正直的修志工作者要力求对当代每一件史实,每一份入志的资料,都采取中正的立场,不粉饰、不阿谀、不曲解、不夸大。这份刚正的史德是至关重要的。
        有德,还要有“识”。识,乃认识、知识,卓识之谓也。古人说,君子之学,器识为先。一部志书的质量取决于编者的水平。编者的水平集中表现在一个“识”字上,志书的编者是一个群体,其中包括主编和编辑。主编的“识”尤为重要。这个“识”应当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即修志的指导思想;志书的总体设计;框架的构思;体例的结构;篇章节目的设计;资料的鉴别运用;文字的表达,尤其是概述的写作水准等等。所谓技高一筹,实际上就是“识”高一筹。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慧能,六祖慧能的诗偈明显地比神秀高出一大层境界。所谓识高一层楼,人之“识”有高低,不服不行,不要说差一个台阶,差半个台阶也不行。没有“常识”这个金刚钻,你就别来揽主编这个瓷器活。
有德、有识,才能做到陈云同志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和灵魂,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但志书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志书来说,与其有假,不如其无。不然,必定会贻误后人。如果我们今天修志不求真求实,不负责任,听任虚假的东西入志、入史,以讹传讹,我们的后人将会在虚假中迷茫、挣扎,我们的民族将如何复兴?国家还谈得上什么前途和命运?
        除以上说述种种之外,我还编写了一本修志专著《厂矿企业志书编纂》,由煤炭出版社发行,王显政部长热情作序,该书是中国煤矿史志学会主任吴晓煜先生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完成的,晓煜先生是位饱学之士,他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是著名史学家来新夏教授的及门弟子和传灯人,是煤矿修志事业的领军人物,著作甚丰,对我本人的帮助很大。
        身心投入,热爱修志,淡定的心态,自尊、自信的风骨, 秉笔直书的史德,不断增强的史识,这是我从事两轮修志,从多年的笔耕中感悟出来的,拉拉杂杂地写出来与方志界的同仁共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历
        周翰藻,1944年11月生于江苏省邳县。中共党员。编审职称,《中国煤炭工业志》专家组成员。1966年6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68年8月分配到淮北煤矿,后进矿宣传科、矿务局宣传部,历任员、秘、科、处;1985年任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矿务局史志办公室主任,1991起任矿区文联副主席、主席,兼史志办主任。
       责任编辑:于海宏
排行榜

  • 网站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