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史志网!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网站总访问量:
搜索
热门关键词:编写大纲终审 提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遗迹和工业史 >

山东能源史话1—李鸿章上奏慈禧太后枣庄建官督商办中兴矿局

发布时间:2016-06-22 16:27:47       浏览次数:0
        枣庄矿区位于山东南部沂蒙山余脉之中,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煤质优良,埋藏较浅,易于开采。据甘泉寺窑神庙碑文记载,元朝大至元年(1308年)已有人在枣庄一带掘窑采煤。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需要煤炭逐渐增多,采煤业日渐兴盛。清乾隆五年(1740),政府颁布“任其采取,输税于官”的开矿政策,在峄县管辖的枣庄一带煤窑大增,挖煤窑主获利颇多。当地地主豪绅见有利可图,便依靠官府的支持,巧取豪夺农民的开矿权。到19世纪初,枣庄矿区的绝大多数煤窑都被峄县有名的“八大家”豪强劣绅霸占,靠挖煤为生的破产农民已达数千人。但历经数百年的开采,浅部煤层越挖越少。由于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煤窑排水困难,无力向深部开采。到19世纪中叶,民间采煤业由盛转衰,所剩无几,导致大批矿工流离失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朝洋务派倡导“实业救国”,先后在武汉、上海设立工厂,需要煤炭来做燃料,但因煤炭缺乏,供不应求。当时中国各口岸都有进口“洋煤”,外国洋行往往故意囤集居奇,哄抬煤价。山东及其他地方的一些官僚富商见煤利暴涨,便打起了到枣庄开办煤矿的主意。峄县的豪绅金铭和曾做过直隶东明县知县米协麟、候补知县戴华藻等,赴天津找到时任直隶总督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禀告开矿事宜。此时李鸿章着手兴建军火工业正急需煤炭,所以一拍即合,随即奏请慈禧太后批准,委派米协麟、戴华藻来枣庄,于光绪五年(1878年)春设立“山东峄县中兴矿局”。这是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上百年创业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兴矿局创办之初,因资金短缺,无力采用先进机械设备,仍沿用土法开采。试开的3座煤井因排不干积水而无法采煤。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戴华藻于1881年至1882年先后致函请张莲芬、陈德浚等一批清政府官僚,分头在上海、天津等地,筹集股银5.6万两,陆续购买新式抽水机4台,排干井下积水开始出煤。到1882年9月,日产煤炭达到120吨。1883年,李鸿章又向清政府奏准,给予中兴矿局减税优惠,每吨只交出口正税银1钱,售予各省兵商轮船、机器制造用煤一律免税,政府减税使中兴矿局的煤炭产销两旺。中兴矿局前后经营16年,共开煤井12座,产煤约200万吨,主要通过台儿庄运河销往各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能源。光绪九年,李鸿章呈慈禧太后的奏折禀报:“初次试开三井,继复开九井,煤层两丈以外,质色并佳,远近争先购用,运至金陵、天津制造局试烧,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国松白煤相仿。”
        中兴矿局自正式生产之后,虽然排水方面使用了抽水机,但管理和技术方面仍然沿用煤窑旧制。随着矿井不断延伸,劳动条件更加恶劣,井下伤亡事故日益增多。光绪十九年(1893年)6月14日早班,半截筒子小窑突发特大水灾,100多名矿工都被淹死在井下。灾难的发生,激起了矿工和死难者亲属的极大愤怒,曾聚集1000多名民众围攻中兴矿局,后被官府镇压。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死难的矿工,便把此处煤窑填埋起来,在上面修了一座坟墓,供矿难家属祭奠,当地人称为“大坟子”。这次矿难之后,中兴矿局的生产经营日渐衰落,加之内部股东争权夺利,将所有股本亏耗净尽。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 1896年1月,山东巡抚李秉衡下令在全省封禁矿井,中兴矿局被迫关闭。
排行榜

  • 网站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