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诚-情系修志 感悟沧桑
发布时间:2019-04-17 15:47:07 浏览次数:0次
情系修志 感悟沧桑
《西山煤矿志》执行主编 赵克诚
2019年4月15日
在我书房的一列书柜里, 摆满了多年来收藏的各类史志类书籍, 其中有一批煤炭企业志书尤为抢眼, 除成套的《中国煤炭志》《山西煤炭志》等以外, 还有不少单本的煤炭企业志,包括《山西焦煤集团志》《西山煤矿志》《大同煤矿志》等等,允称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我尤为珍视的是《古交矿区建设志》和《西山煤矿志》,它们是我曾经全程参与编纂,倾注心血的两本大型志书。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古交矿区开发 40周年,此时此刻,我又从书架上取下这两本志书, 轻轻拂去封面和书脊上的微尘, 慢慢翻着开始泛黄的书页, 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仔细阅读那些熟悉的文字, 尘封的修志往事又在脑海逐一浮现,历历在目,清晰如昨。穿越时间的隧道, 我的绵绵思绪定格在40年前的1978年, 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这年下半年, 古交矿区建设项目正式上马。在《西山煤矿志》的综述中, 我曾用以下文字概述古交矿区建设历程: “1978年,在百废待举的困难情况下,国家把古交矿区列为全国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下半年, 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成立, 以此为标志, 开始了古交新区建设。先后有数万名建设者在当年‘老八路’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在古交指挥部的带领下,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科学安排建设顺序, 统筹配置施工力量, 集中兵力突出重点, 分区分片各负其责, 在百里矿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 创造了如歌如泣的英雄业绩。至1997年10月,风雨征程十九载,跨越‘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相继建成投产了西曲、镇城底、马兰、东曲、屯兰5对大型矿井和相配套的5座现代化选煤厂, 以及为生产服务的23个辅助、附属企业和福利实施, 总计使用建设资金60亿元, 建成了一个具有1650万吨/年生产能力和同等洗选能力的全国最大的焦煤基地, 为西山矿务局注入新的活力, 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在古交矿区开工建设六年后,从1984年起, 我有幸成为一名古交矿区建设者,到1997年,在古交这块热土上工作和生活了十三年。期间, 我几乎走遍了古交秀丽的山山水水, 走遍了热火朝天的五大矿施工工地, 亲眼目睹了古交矿区建设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原本偏僻闭塞的山区小镇,在不知不觉间崛起了一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极具现代化规模的繁荣煤城。那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筒仑,那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桥,那一条条宽敞平整的马路,那一幢幢昂首挺立的高楼,那一处处绿荫蓊郁的社区,在数万名建设者的手中奇迹般地相继出现,向世人昭示着矿区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在那火红的年代, 在这块光荣的热土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用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等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昔日的古交工矿区华丽转身,变成了古交市, 在古交到太原蜿蜒百里的铁路专线上, 一列列满载乌金的列车呼啸着驶出大山,把光和热洒遍神州大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人间奇迹的出现都是奋斗者不畏艰险、奋勇拼博、苦干实干的结果。无论是对西山局而言, 还是对古交市而言, 古交矿区的开发建设,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昔日建设者们意气风发的英姿, 铿锵有力的步伐, 前行路上的坎坷, 可歌可泣的业绩, 欢庆胜利的笑容, 理应载入史册, 激励来者。
时光流转到1997年,古交矿区建设进入尾声,最后一对矿井—屯兰矿及选煤厂建设基本完工,进入试生产。为了真实记载古交矿区历时19年(1978-1997) 的建设历程,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党政决定编纂《古交矿区建设志》,设立编纂委员会,由时任西山矿务局副局长、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薛山任主任, 抽调精干人员组建编写组。我有幸成为志书编写组一员, 担任常务副主编。我同副指挥郭镜波等数人,会同各单位的编写人员,很快投入志书编写工作。我是大学文科出身, 自认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但此前却从未涉猎史志领域, 算是“外行”, 这次介入修志, 才开始体会到, 写史不易, 修志亦难。古今中外, 尽管史书汗牛充栋, 志书难以数计, 但专门记录建设过程的志书却遍寻未得, 无以参考。既前无所承,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知难而上, 边学边干。当年我53岁, 正当壮年, 精力充沛, 遂全力以赴, 殚精竭虑,谋篇布局, 查找资料,推敲文字,夜以继日,往往不知东方之既白。其中甘苦, 冷暖自知。
修志工作从1997年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多, 《古交矿区建设志》于当年8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70万字,由曾任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作序并题写书名,列入山西省重点工程建设志系列丛书。这本书由于领导重视,编纂及时,资料翔实,体例合理,特点突出,装帧精美,在当年就获山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本书是西山矿务局笫一部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大型志书,具有首开先河的意义。
随着古交矿区五大矿及五大配套选煤厂相继投产,西山矿务局改制,西山煤电股份公司上市,在《古交矿区建设志》的影响和带动下,古交矿区五大矿先后编写出版了本单位志书。其中《马兰矿志》《东曲矿志》《屯兰矿志》我都应邀担任编审,付出过心血和汗水。
21世纪初, 在西山煤电建局五十周年(西山矿务局成立于1956年1月1日) 前夕, 西山煤矿总公司、西山煤电股份公司党政于2004年4月作出编纂《西山煤矿志》的决定,于2004年初启动了志书编写工作,当时,已年满60周岁,到了退休之年的我,受聘担任《西山煤矿志》的三位执行主编之一, 自始至终参与编写全程。编写期间,我和另外两位执行主编一起,从整体策划、篇目设置、资料收集、进度安排、人员配置、文字要求等方面严格要求,亲历亲为,确保了编写工作有序推进和文稿质量。历时一年多, 字数达150万字的书稿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列为山西省重点企业志系列丛书,在2006年1月1日庆祝西山建局五十周年之际, 作为献礼项目隆重推出。在设计篇目时,根据全书总体要求,将古交矿区的内容分散到几个相关篇章中展示。在第三篇《矿区建设》中,把古交矿区建设列为第三章,分节介绍了参与建设的机构和施工队伍,并逐个介绍了五大矿及五大选煤厂的建设过程。在笫十六篇《单位简介》中,对先后投产的五大矿及选煤厂作了介绍, 与前期建设过程相连,以体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篇, 以一节的篇幅对当时刚刚开始筹建的古交电厂初期筹建过程作了介绍, 标志着西山除煤炭产业之外的又一支柱产业—电力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原来的西山矿务局将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山煤电”。
每当拿起《西山煤矿志》这本厚达1000余页, 重达近4千克的內容翔实、资料丰盈、装帧典雅的大型企业志书,脑海总要浮现出当年孜孜矻矻编写文稿的日日夜夜, 想起那些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编写组的同事们—众手成志,诚哉斯言!
《西山煤矿志》面世后, 为了保持企业发展历史记载的延续性, 西山煤电又决定编纂《西山年鉴》,从2006年起,每年一本,我又受邀担任特邀编审,一直到2014年为止。
期间, 我还担任多部煤炭企业志书的特约编审和顾问, 先后参与了《华晋焦煤志》《山西焦煤集团志》《山焦国发志》的策划和编审。
1997年我53岁时开始涉猎修志领域, 到2017年我已73岁高龄, 还受聘担任央企《中煤华晋志》顾问,全程参与策划与编审,为我的修志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中年到老年,整整20年,情系修志,感悟沧桑,不亦乐乎!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十年,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我们的身边却切切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来, 古交矿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西山煤电举足轻重的现代化矿区, 成为举世闻名的炼焦煤基地。我们这一代人躬逢其时,置身其中,出过力,流过汗,奉献一生, 略尽绵薄,亲眼目睹了这一时段的沧桑巨变, 尽情享受着企业发展给职工家属带来的红利, 何其幸也!坚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家园,会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发生更大的变化,创造更加辉煌壮丽的人间奇迹!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时,在纪念古交矿区开发四十周年之际,聊作拙文,略抒丹忱。深情忆往,不忘初心,发挥余热,方显男儿本色;相信未来,春暖花开,颐养天年,永存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于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