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史志网!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网站总访问量:
搜索
热门关键词:编写大纲终审 提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志著作和人物 > 史志著作 >

难忘的“红色记忆”-读吴晓煜先生著的《煤矿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1-09-17 09:47:16       浏览次数:0
 难忘的“红色记忆”
——读吴晓煜先生著的《煤矿的红色记忆》
马茂洋
 
       我第一次知道煤炭泰斗吴晓煜先生,还是26年前,我刚刚交大研究生毕业在《中国煤炭报》专刊部当实习生的时候,一次下基层采访,在邢台矿务局显德汪煤矿听说的。吴晓煜先生,对煤炭人来说,就是一团火,他满腔热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官视矿工生命、安全与幸福高于一切,为文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吴晓煜先生是煤炭人集大成者,文史哲于一身,博古通今,著作等身,影响了一大批煤炭学人,以及煤炭史学研究者。
        收到吴晓煜先生新著《煤矿的红色记忆》(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正是我们杂志社党支部刚刚从开滦寻访“特别能战斗”足迹归来之时,这次巡访“特别能战斗”足迹,正是得益于吴先生的大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这一论断的提出与传承光大》在我们《中国煤炭工业》(北京,2021年第七期)上的发表,首先在杂志社引起强烈反响,高度热议,林社长更是倍受鼓舞,一是亲自围绕这篇文章,围绕“特别能战斗”主题做了一次生动的主旨宣讲;二是马不停蹄,率领一班人奔赴开滦追寻红色记忆。
        激动之余,乘着开滦“特别能战斗”的红色传承,打开先生的《煤矿的红色记忆》,一口气读到了深夜。
        耳畔萦绕着开滦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声音:“李大钊当年在回老家乐亭途中,到唐山煤矿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不错,这正像吴晓煜先生在他的《煤矿的红色记忆 •前言》里所说:“煤矿具有天然的革命基因。煤矿工人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定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党,革命坚定,斗争勇敢,因而毛泽东在1925年就提出’他们特别能战斗’的重要论断。煤矿是党最早开展革命运动的地方之一,党的许多领导人深入煤矿,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推动民族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党更加关心煤炭工业和煤矿工人,领导煤矿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贡献、立新功,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继续特别能战斗,实现煤矿工人的使命。可以说,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的煤矿史,就是一部煤矿工人在党领导下的奋斗史、奉献史,这就是煤矿的红色记忆。”
        这是吴先生对煤矿红色记忆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吴先生还说:“人是有记忆的。有的记忆是美好的、辉煌的;有的人记忆是心酸的、惨痛的;有对眼前的记忆,也有对久远情况的记忆;有个人的记忆,也有集体的记忆。总而言之,正是有了对过去的经验,才形成了历史。记忆会是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怎么走过来的,又要到哪里去,这就是记忆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他还引用了列宁的一句名言:“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在1918》),从而警示后人要牢记煤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血脉,匡正我们前进的步伐,进而鼓舞煤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开采光明,奉献社会。此书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问世,是非常及时的,意义极其深远。此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革命先辈与煤矿” “红色往事与煤矿”和“文学作品与煤矿”。
        首先吴先生满怀对革命先辈的无比崇敬之情,对煤炭人的无比厚爱之心,打开了革命先辈在煤矿留下的红色记忆,从孙中山、李大钊到毛泽东、王尽美,从周恩来、朱德到彭德怀和“五四”运动的先驱——鲁迅等。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著作中对于煤炭开发利用独有极其深刻的论断:“矿业者,为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之极大主因也”,“煤为文明民族之必需品,为近代工业之主要物,故其采取之目的,不徒纯为利益计,而在供给人类之用”。真谓高瞻远瞩,振聋发聩,和今天的煤炭人开采光明,奉献人类,一脉相承。孙中山深入山西阳泉煤炭基地和全国各地考察煤炭储量,对于煤炭的开采方法、煤炭外运、如何开发利用,对如何增加矿工工资,降低煤价,便利人民等等,做了统筹规划,可以说是今天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雏形阶段。孙中山对煤炭和煤炭人的无私奉献和燃烧自己照亮众人的精神概括为“不徒纯为利益计,而在供给人类之用”,这是孙中山与煤矿的红色记忆之核心内容,也为后来煤矿工人中成长起来一大批先进的共产党设下了伏笔。
        煤矿的红色记忆,不能没有李大钊,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也是最早在中国煤矿工人队伍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1922年2月李大钊在《晨报》上以煤炭为例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一文,揭开了矿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煤炭剩余价值的本质。吴先生为李大钊对于矿工之厚爱叹为观止,写下悲壮诗句“壮矣舍生向天歌,铁肩妙手今安在?”
        吴先生一样热爱矿工有加,热爱“他们特别能战斗”,更加热爱那个曾经组织矿工站起来,不要做奴隶,要做天下的主人的领袖毛泽东。2019年春节,吴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谒了毛泽东故居,汲取红色革命力量。夜晚吴先生整理毛泽东与煤矿工人的有关资料,整理红色革命记忆。1921年7月党的“一大”结束后,毛泽东九次到安源煤矿工人中间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第二年2月,组织安源煤矿工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毛泽东曾经在他的一卷里写下“他们特别能战斗”这一彪炳煤炭史册的最高褒扬;1936年在延安,他教导工作人员“应该向煤炭人学习!”吴先生认为:这一教导不仅体现了领袖对煤矿工人的真诚热爱与敬重,也是对延安军民以及全国人民的教导。
        当吴先生谈到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与矿工的交情时,说王尽美从小就接触到矿工,非常同情矿工,当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立志献身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参加了“一大“回来后,就奔赴淄矿,”与矿促膝谈心,启发教育矿工,在同矿工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主张。他曾一连三天三夜不升井,矿工十分敬佩这位年轻人,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了传播进步思想、党的主张的决心和信心。矿工能不被感动吗?在王尽美的策划、组织下,很快成立了“矿业工会淄博部”。同时,他还参加领导组织了开滦五矿罢工斗争,他领导发动了山海关地区的工人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吴先生评价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楷模”。因为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事业。“他永存于煤矿工人的心中”,他用“尽善尽美唯解放”书写了他与煤矿的红色记忆。
 吴先生还回忆了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井陉煤矿的感人细节,其中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给矿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1959年6月6日,周总理顶着烈日到井陉一矿察看井架、提升井口、锅炉房、绞车房、洗煤厂、选煤楼等。选煤楼60度坡度的铁梯子,又陡又滑,大家担心总理安全,不愿让他上去,总理还是坚持上去,查看了磨煤机,和工人交谈。中午时分,他一再要求午饭必须简单,矿上安排了平常职工吃的4个普通菜,总理吃了一小碗米饭和半块花卷。他说“很好,这就很好嘛”。“吃饭要讲实惠,不要搞花样子”。他边吃边说:“要节约,不要弄鸡蛋,留下鸡蛋换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今天的领导干部铺张浪费、上高档菜肴形成强烈对比。认真学习吴先生《煤矿的红色记忆》,目睹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与煤矿的红色印记,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看到朱德委员长为煤矿工人写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诗,就能想象出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从朱德诗里的“着先鞭”,就可以看出朱德私塾之功底不薄,同时,可以看出朱德委员长与矿工的感情也是非同一般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记忆,正像吴先生在前言里叙述的那样,“有的记忆则是令人心酸的、惨痛的”。大将军彭德怀的童年当煤矿童工,回忆起来就是惨痛的,吴先生写道:“身强力壮者尚不能胜任,而一个年仅13岁的儿童,每天从事十二三个小时的抽水劳动,还要的煤洞里挑一两次煤”,据说彭大将军的驼背就是当年做童工时压得,后来还少给了一年的工钱。这样的童年回忆起来是有些悲催。但是,无可否认,煤矿的艰苦,也磨练了他,教育了他,使他较早地懂得了什么是压迫和剥削。幼年的遭遇也常常鞭策着他,不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吴先生期望我们学习彭大将军的不怕苦,不忘本,爱憎分明,为革命奋斗终身的优秀品德。
        吴先生还撰写了《鲁迅与祖国的煤炭事业》篇目,人们都知悉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很少有熟知鲁迅先生毕业于采矿专业的,1898年,17岁的鲁迅摒弃科举仕途,考取江南水师学堂,次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且是毕业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一个。 1901年,鲁迅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当时南京的青龙山煤矿实习,曾在他的《朝花夕拾• 琐记》中叙述了当时煤矿的生产情况和矿工的恶劣生产环境。1902年到日本留学医学期间,也不忘对煤矿的关注,曾经把开平(今开滦)煤矿和日本煤矿相比较,曰:“顾其量,则甲东洋一切煤矿”。1903年,在当时中国在日本留学生创办的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期刊《浙江潮》上发表了他的《中国地质概论》,引起强烈反响。1906年他与学友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上海普及书局,1906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18章,后附有《中国矿产一览表》和《地质时代一览表》,是第一部中国矿产专著,此书由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作《序》,马相伯在序言中指出:“顾、周两君学矿多年,颇有心得……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掠夺”。给予极高之评价。吴先生对鲁迅在其著作中的“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今日让与,明日特许……一任强梁者剖分,盖以赂鬻馈遗,若恐不尽”的铿锵爱国主义激情感动不已,呼吁今人学习鲁迅之精神。
        另外,吴先生在《煤矿的红色记忆》中,归纳出了百年来矿山发生的一系列红色往事,感人至深,对于激励煤炭人不忘初心传播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扎根煤炭,开采光明,奉献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1924年12月,安源煤矿成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1922年2月安源煤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安源党校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也是第一所煤矿党校。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人才,训练养成了干部,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为后来党校开办建设积累了经验。特别是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这一论断的提出与传承光大,吴先生认为,“这一论断,在全国人们当中已成为共识,煤炭行业一直作为职工精神风貌的概括和定位,作为职工队伍建设的目标”。这无疑是很高的褒扬,成为煤炭人无私奉献的一种象征,属于煤炭人90多年来的红色基因传承和血脉赓续。激励着一代一代煤炭人薪火相传。
        吴先生在此篇目中还叙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煤炭生产,20世纪30年代上海、延安演出的煤矿话剧《炭矿夫》,1937年举办的“煤矿救亡歌咏大会”,井陉矿工游击队,安源矿工、淄博矿工挖地道开展游击战显神威,为了民族解放,加入到抗战行列,新中国成立后,献身煤矿投身社会主义大建设,煤矿工人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煤矿工人,谱写了一曲曲红色的乐章。
        再说吴先生不仅是史学专家,他又是诗人和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没有忘记一大批革命老作家们对煤矿工人的爱戴和歌颂,《煤矿的红色记忆》不能没有他们。对专业剧作家林艺创作的《矿灯》,吴先生说,这是他见到的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影剧本,吴先生将其放到煤炭文学史上来考量,煤矿题材电影剧本问世,大大拓宽了煤炭文学领域,再新中国煤矿文学史上其有突破性意义。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这是一部知识界学界竞相观看和倾心研究的一部话剧,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成了他的成名作。其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遥相呼应,《大雷雨》反应的是农奴斗争,《雷雨》写的是煤矿罢工斗争,都用大自然的风暴来呼唤人性,呼唤正义的莅临,第一次大胆地以艺术手法反映了封建把头官僚资本家的残酷没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历届研究者都没有考量出作品的原型在何处,吴先生破解,该矿故事发生在山东,吴先生的文艺研究加史学真谓如虎添翼。
         巴金是大作家,不能没有巴金,吴先生选了巴金的《雪》。这雪还是蛮曲折的,这个以矿工为题材的小说,最早在《大中国周报》上连载,取名《萌芽》连载。后来出版社出版时改名《煤》,就流产了,再后来改成《雪》的。先不说左拉的《萌芽》,萌芽说明一种新生的力量,特别适合大上海,“洋务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浦东开发新区”,上海作家协会主办的一个文学期刊《萌芽》。其实巴金的三个题目是有联系的,煤也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带有希望之光,雪是一种虚幻的外形,吴先生认为是黑暗势力,很快被小说暗示的底下的“火”所融化。这是作家的脉络,歌颂了伟大的矿工象征着革命力量。预示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紧接着,写到臧克家的《炭鬼的世界》,描述了矿工的悲惨遭遇,冰心的《平绥沿线旅行记》,沈从文的《辰溪的煤》,萧军的《四条腿的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李纳的《出路》,等都是以煤矿为题材反应矿工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写矿工在恶劣环境下劳作的,写矿工伤残的,就像美国一个作家写煤矿小说《鬼镇》一样,和臧克家作品很相似。但是读完之后,无不感觉到矿工的伟大,包括《平凡的世界》里也有伟大的矿工在其中。作家都是恪守着爱来书写矿工的。以及《安源工人斗争故事》《煤海怒涛——大同煤矿工人斗争故事》,冯至的《铜川别泪——记铜川矿务局白局长的谈话》都无不是作家与煤矿的红色记忆。都无不是作家对矿工倾注的巨大爱心与眷顾。都无不是期望对煤矿的红色记忆合着他们的爱心一起远播。
         总之,读吴先生的《煤矿的红色记忆》,心灵受到巨大震撼,每每读完一篇,就感到不能自己,依稀自己就走进了彭大将军的童年,走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煤掌,走进了鲁迅曾经实习过的滴水的窑洞;每每读完一篇,思想就经受了一次沐浴,为矿工的伟大,特别能战斗而动容。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开展学习党史教育活动之际,研读《煤矿的红色记忆》,对我们明开采光明造福社会之理,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之信,崇煤炭人无私奉献之德,力煤炭人特别能战斗之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牢记过去永不忘本,传承红色血脉,汲取磅礴力量,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系《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副社长)

排行榜

  • 网站扫一扫